您现在的位置:首页 > 每日营商 > 详情页
北京营商信息2023 0411
发布时间:2023-04-11 1406 102

  要闻

  市区两级政协局级干部培训班开班

  昨天下午,市区两级政协局级干部培训班在中央社会主义学院开班。市政协副主席崔述强参加开班式并讲话。

  此次培训班是市政协学习贯彻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主题教育的重要组成部分,目的是推动全市政协系统领导干部进一步深入学习贯彻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坚持用党的创新理论统一思想、统一意志、统一行动,为谱写中国式现代化的北京篇章而团结奋斗。

  会议要求,要深刻认识学习贯彻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的重大意义,全面把握其世界观、方法论和贯穿其中的立场、观点、方法,自觉在政治立场、政治方向、政治原则、政治道路上同党中央保持高度一致。要结合工作实际,准确把握坚持党对政协工作全面领导这一根本政治原则,准确把握人民政协性质定位,更好发挥专门协商机构作用,协助党和政府多做宣传政策、解疑释惑的工作,多做稳定预期、提振信心的工作,多做理顺情绪、增进认同的工作,汇聚团结奋斗的强大合力。要以此次培训为契机,深入学习习近平总书记关于加强和改进人民政协工作的重要思想,深化对政协工作认识,进一步促进市区政协协同履职、调查研究水平提升和工作创新发展,推动首都政协工作水平再上新台阶。

  市政协秘书长韩昱参加。

  企业

  前三月1200余家创新主体获资金支持带动企业研发投入和关键技术创新

  昨天,市科委、中关村管委会发布了科技经费助力一季度“开门红”情况:今年一季度本市财政资金共支持1200余家创新主体,其中90%落地“三城一区”。

  高新技术企业是驱动科技创新的主力军。市科委、中关村管委会在今年一季度通过“达标即享”措施,采取分批实施、信用承诺、先行拨付方式,共支持233家科技型小微企业关键技术创新。这些企业涵盖了新一代信息技术、智能制造等5大高精尖领域,共带动企业研发投入9.9亿元。

  财税政策联动帮助企业有效减负,用“真金白银”换市场主体轻装上阵。通过有效引导,本市企业申请享受研发费用加计扣除额度达到13亿元,预计为企业减免所得税约1.5亿元。高新技术企业“小升规”工程已助力首批51家中小微企业提档升级,高新技术企业发展梯次接续的发展格局加快形成。

  本市还通过外资研发中心研发激励计划,引导4家外资研发机构深耕医药健康、智能制造等领域,带动研发投入近4亿元,发挥首都吸引外资落地、鼓励外资投入、支持外资发展策源地的示范作用。

  市科委、中关村管委会表示,一季度“开门红”是良好契机。下一步,要更加突出科技创新重大改革、重要政策和重点项目的资金需求保障,发挥财政科技资金效能,以科技创新提振发展信心,为首都高质量发展注入强大科技动能。

  基层

  断缴、低缴将直接影响社保待遇本月起别忘记核对社保对账单

  4月1日起,参保人员可获取2022年度社保对账单。对账单主要以电子版的形式发放,需要参保人员主动去查询、打印。很多人忽略了社保对账单的重要性,从来没核对过自己的社保缴费信息。

  本市人力社保部门提醒参保人员,用人单位是否为自己按时、足额缴纳了社保费用,将直接影响自己的各项社保待遇,例如医保能否报销、退休后的养老金水平高低……一定要及时查询、核对社保对账单。

  社保对账单上详细列举了参保人上一年度各月的缴费工资,参加养老、医疗、失业、工伤和生育五项社会保险的缴费基数,单位和个人缴费的金额,以及养老账户金额信息。

  表格最左边的一列“申报的月缴费工资”非常重要。大多数参保人员是按照自己上一年度的月均实际收入为基数来缴纳社保费用的。一些用人单位为了达到减少成本的目的,会故意将职工的收入低报,导致职工退休后的社保待遇降低,也就是业内俗称的“低缴”,所以参保人员需要重点核对这个“申报的月缴费工资”和自己实际的工资水平是否一致。其次,还要算清养老、失业、工伤、医疗、生育五个项目的缴费数额是否正确。每项社保都有相应的缴费比例,用缴费基数乘以缴费比例即可算出金额。

  如参保人对相关内容有异议,经所在单位确认,可在2023年10月31日前,由用人单位持对账单到所属社保经(代)办机构和医保经办机构核对、修改相关信息,或按有关政策规定和要求补缴。如参保人与所在单位对缴费基数有争议,参保人需及时向所属社保经(代)办机构和医保经办机构投诉、举报。

  需要注意的是,2022年北京市实施阶段性缓缴社会保险费政策,缓缴单位可申请将缓缴的企业职工基本养老保险、失业保险、工伤保险三项社保费的还款期限延长至2023年底,医疗保险费最迟应于2023年2月23日前结清。如参保人所在单位申请了社保缓缴,社保对账单上的单位缴费部分可能显示为空。参保人员无需担心。2023年用人单位缴纳缓缴社保费的情况,将在下一年度社保对账单工作中另行告知。

  在京高校高招政策出新一批优势学科新增招生专业

  在京高校日前陆续发布2023年高招计划和政策。记者发现,多所高校进行了专业调整,还有部分高校的院系或专业今年起首次招生。

  一批在京高校基于优势学科,新增了招生专业。北建大机电与车辆工程学院今年新增智能制造工程专业,学生毕业后可从事与智能装备相关的研究、设计、制造、开发、运行管理等工作。国际关系学院今年新设政治学经济学与哲学专业,涉及政治学、经济学与哲学三个学科领域,毕业授予法学学士学位。

  “首次招生”也成为各校今年高招政策中的关键词。近期一些高校新成立的未来技术学院备受关注,北京工业大学碳中和未来技术学院今年起纳入材料类招生,探索本硕博贯通培养的新模式。北建大未来建筑技术学院今年首次招生,实施本博贯通、多学科交叉培养,其中,建筑菁英班招收10名学生,工科试验班招收20名学生。北京第二外国语学院泰语专业也在今年首次招生。

  各高校还陆续公布了强基计划、综合评价、高校专项等特殊类招生计划。今年在京综合评价招生的高校共有7所,包括北京外国语大学、中国科学院大学2所在京高校,以及南方科技大学等5所京外高校。根据北外公布的“一带一路”外语专业综合评价招生简章,该校今年招生专业增至25个,增设尼泊尔语、亚美尼亚语、斯瓦希里语等小语种招生专业。国科大今年预计在京招生25人,其中15人通过综合评价选拔录取。南方科技大学调整了报名和选拔规则,竞赛考生录取加分由去年的10分、7分、5分计(百分制)调整至15分、10分、5分计(百分制),同时还取消了体育测试,考生须经过初评、机试和面试等选拔程序。


分享:

问答留言

信息报送

返回顶部